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动物研究 >> 会员研究工作进展
南京师范大学杨光和徐士霞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文揭示UCP1功能衰减是鲸脂层增厚的潜在机制
发布者:江苏省动物学会    发布日期:2023-09-08  浏览次数:2534

 

鲸类(Cetacea)是哺乳动物中进化独特的一个类群,其祖先从陆地重返海洋的进化历程中在形态和生理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改变。为了适应完全的水生环境,鲸类形成了增厚的皮下脂肪层,即鲸脂层(blubber),在维持流线型体型、能量储存、增加浮力和保温隔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禁食期间机体获取能量和淡水的主要部位,是其适应水生环境的基本保证。然而,鲸类如何有效平衡鲸脂层厚度和能量代谢间的进化机制尚不清楚。

 

4d1e7b59387c6a15441c277038e87076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是在棕色脂肪组织特异表达的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介导非颤抖性产热、参与脂肪分解,在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杨光和徐士霞研究团队通过对42种拥有高质量基因组的鲸偶蹄目物种(包括27种鲸类)的UCP1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鲸类UCP1基因编码区出现了失活突变,但大多位于非功能区域或剪切位点处,并未完全破坏UCP1蛋白的重要功能域(图1),推测鲸类UCP1基因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的功能。

fd010e91054f274d2acc155e66fc3354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图1 鲸类UCP1失活突变但保留了重要的功能域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该研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鲸脂层内层脂肪细胞趋于小型化;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化结果发现UCP1蛋白在鲸脂层内层高表达,且作为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标志蛋白VDAC1在鲸脂层内层中显著富集。前人研究表明:脂肪细胞中线粒体数量的增加和脂滴的小型化是UCP1介导非颤抖性产热增强的重要标志。因此该研究结果提示失活突变的UCP1基因在鲸脂层内层依然具有产热功能,在体温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鲸类失活突变的UCP1基因,导致脂质降解的关键限速酶(ATGL 和CPT1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甘油三酯却显著增加了40%(图2),提示鲸类UCP1基因失活突变对于防止鲸脂层过度降解,维持脂肪增厚具有重要作用,是鲸类权衡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的结果。该研究为鲸类次生性水生适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3773c5df33e5cd39bca343fec7d20bfc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图2. 鲸类UCP1基因的功能验证




该研究结果以“Functional Attenuation of UCP1 as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Thickened Blubber Layer in Cetaceans”为题于2022年11月17日发表于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明、硕士生吴田振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陈月参与了该项研究,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杨光教授和兽类学分会理事徐士霞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生物学优势学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c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