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概况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概况 >> 历史沿革
学会历史沿革

    1978年,以原江苏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海洋室为基础,在南通建立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大部分人员在南京组成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同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周开亚、钱伟娟、李悦民在《动物学报》发表《白鱀豚的骨骼和分类位置》,建立哺乳动物的一个新科——白鱀豚科。1978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蜉蝣研究课题组开始在我国各地开始调查研究。尤大寿、归鸿、吴钿、苏翠荣、周长发等相继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于1995年整理出版《中国经济昆虫志·蜉蝣目》。

    1979年,省农科院范必勤首次对被称为国宝的二花脸猪繁殖生理特性作系统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同年,南京师范学院成立了鲸类研究室,主要从事海豚类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95年被江苏省水产局定为水生野生动物研究机构。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1996年该室更名为遗传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月英等在《中国经济动物志》中报道江苏淡水产软体动物27种,1980年又较系统全面地对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双壳类进行了调查,报道31种及亚种。

    1979年起,南京农学院匡海源开始对瘿螨开始研究,并于1980年报道中国第一个新种。此后,同一研究组的冯远斌、卓文禧、洪晓月等长期开始研究,在此基础上编著了《中国经济昆虫志——瘿螨总科》。周开亚等系统论述了淡水豚总科的系统发育,提出了分4个科的有力论据,解决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淡水豚各类群分科与合并的争论问题。根据化石标本命名了新属新种——原白鱀豚(Prolipotes yujiangensis),证明白鱀豚类在2 000万年前曾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江河中。周开亚等人对白鱀豚和江豚的调查研究成果被国务院颁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采用,严禁捕猎白鱀豚等重点保护动物。同年,南京农学院毛翅目昆虫研究组获中国农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

    1980年,范必勤等翻译中国第一部《家畜胚胎移植》专著。动物学工作者在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了海岸带和海涂动物资源的调查,其成果——《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于1986年出版。

    1981年,长江水产所张建森、孙小导对长江中下游淡水虾作初步调查,记录2科6属8种。同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戴爱云发表“长江华溪蟹两个新亚种”论文,提出长江华溪蟹桐柏亚种及长江华溪蟹陕县亚种。1981年,周开亚等报道江苏省已知的啮齿动物共16种,古北、东洋两界成分各占31%,与广布种一起构成过渡性区系。周开亚报道壁虎3新种和3新亚种,并指出日本、中国台湾的多疣壁虎实际包括两种。

    1982年,周开亚提出“白鱀豚的现存数少于400头,濒临灭绝”的观点,分析了导致白鱀豚死亡的原因,并首次提出迁地养护的保护设想,并用分子证据表明中国水域的江豚包含3亚种。

    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苏省盐城地区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南京医学院赵慰先主编的大型参考书《人体寄生虫学》第一版出版。镇江医学院曹公柱等在宜兴发现省内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病流行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其羽等发表的“长江下游(南京至江阴段)软体动物的初步调查”中报道软体动物5科7属10种。华中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编著的《动物学》上册出版。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于1984年对黄河古道的动物资源进行了考察。周开亚首次证实中国有5种海龟(棱皮龟、丽龟、龟、海龟、玳瑁)。 

    1984年,华中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学院编著的《动物学》下册出版。同年10月,在盐城建立珍禽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丹顶鹤及其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

    1985年,范必勤主持的课题组研究成功家兔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首次把此技术应用于发展德国安哥拉兔,生产了大量纯种安哥拉兔,获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考察”获1985年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建立。8月14日,世界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赠送的39头麋鹿到达自然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末,种群发展达154头,年递增率21.7%,比1963—1986年国外平均递增率5.9%提高了15.8%,繁殖速度居世界之首。范必勤主持的课题组研究成功由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而成的2窝5只试管兔,这是中国首例哺乳动物“试管”后代,并对猪、山羊、鼠等开始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篇以上,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6项。袁传密、谢洪高等编写成《江苏淡水鱼类》一书,于1987年出版,全书收集鱼类计148种(亚种),分属2纲18目37科98属。

    1987年,南京医学院韩范在南京市区发现国内首个人体隐抱子虫病感染病例。中科院动物所陈德牛、高家祥编著的《中国软体动物学——陆生软体动物》一书出版,报道江苏软体动物有16种。南京农学院毛翅目研究组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刘济川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89年,《洪泽湖渔业史》记载洪泽湖有软体动物26种。

    无锡市寄生虫防治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江苏茅山地区疟疾流行的4个县30个乡24 886个献血员中疟疾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证明该地区疟疾发病的上升与局部流行,主要由献血员疟疾发病增高所致。该所还对全省10个县作肠道原生动物感染情况调查。 

    1990年,范必勤主持的课题组研究成功中国首例冷冻体外受精胚胎的试管牛,并获得中国首批试管猪。美国Clemson大学著名毛翅目研究者John Morse来华与南京农业大学毛翅目研究组等开始合作研究,共同培养水生昆虫系统学人才,并多次在国内外开展水生昆虫采集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毛翅目、水生昆虫分类研究和水质监测工作。动物学工作者在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始进行海岛动物资源的调查。《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于1996年出版。

    1991年,范必勤主持的课题组研究成功首例32细胞期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克隆兔,将人生长激素基因用注射法导入原核胚,获世界首例超级家兔和转基因猪与转基因小鼠。南京 医学院沈一平教授主编的《寄生虫学与临床》第一版出版;李允鹤教授主编的《寄生虫病免疫学及免疫诊断》出版。1991—1994年,对江苏近海渔业自然资源进行了多次调查,计鉴定出海产鱼类标本150种。江苏省农林厅于1991年组织了“江苏省蛇类资源调查”,于1997年开始进行“江苏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

    1992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1993年,省农科院范必勤主持的课题组采用单精子显微注射法注入卵母细胞质中受精成功,获中国首例显微受精家兔。南京师范大学与IUCN/SSC CBSG联合在南京组织召开“白鱀豚种群和栖息地生存力评估国际研讨会”。南京大学生物系陈建秀开始进行中国跳虫的研究,并逐渐形成规模和团队,报道了大量我国种类,成为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的重要团队。

    1994年,南京医科大学赵慰先主编的《人体寄生虫学》第二版出版。

    1995年,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保护网络”。范必勤主持的课题组构建抗猪瘟病毒核酶基因导入兔受精卵,获首例整合、表达、具抗病毒性并可传代的转基因兔。尤大寿和归鸿教授研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第18册:蜉蝣目)出版;朱松泉研编的《中国淡水鱼类检索》出版;洪晓月在英国出版了《The Eriophyoid Mites of China》专著。

    1996年,田立新、杨莲芳和李佑文研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毛翅目(一)》出版。周开亚主持的“白鱀豚和江豚的生物学和保护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成员。1997年,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开亚、杨光等人对白鱀豚和江豚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提出江豚三亚种。1998年,刘宜升、陈明编著的《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出版。同年,在国家林业局统一组织下,开始进行江苏全省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1999年,国务院批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月5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8头麋鹿进行野外放养。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成员。6月16日,中国华南虎苏州培育基地在苏州石湖风景区内建成启用。南京医科大学沈一平教授主编的《寄生虫学与临床》第二版出版。周开亚和高志千用分子证据提出有些中华绒螯蟹种苗场的蟹苗已经严重混杂,并开始开展对水生经济动物的研究。

    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王文研究组开展河蟹“颤抖病”研究,并逐渐发现、命名、证实病原,并建立病原检测和防治技术,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SCI论文40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订了水产养殖疾病测报技术规范;建立了河蟹螺原体病害的快速诊断技术,使河蟹螺原体性“颤抖病”的发病率降低到3%以下,累计示范应用面积8万公顷(120万亩),辐射推广面积13.3万公顷(200万亩),为江苏省渔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王文教授团队的成果“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性颤抖病研究及防控”荣获2013年度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南京师范大学水生哺乳动物研究团队对北部湾中国水域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北部湾的部分海域仍有儒艮存在,但数量比 20世纪 80年代已显著减少,还观察到约7头和4头印度洋白海豚的小群 ,它们属于在中国海域已知的唯一印度洋白海豚种群。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6头麋鹿再引放到野外;《中国经济昆虫志》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1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青虾为母本、海南沼虾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2003年采捕太湖天然水域的野生青虾,利用群体选育技术连续选育3代获得的群体。该品种在同等养殖条件下,比太湖青虾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单位产量提高25%左右。《中国经济昆虫志》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杨光、周开亚等基于分子证据,支持成立单独的白鱀豚科,确立了长期争议的白鱀豚的分类地位;孙红英、周开亚团队开展对中华绒螯蟹的深入分子地理学研究,并逐渐形成研究特色,发表系列论文。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被列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03年,周开亚课题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离鉴定了河蟹的一些生长发育、生理适应调控相关基因和免疫相关基因,并深入开展了这些基因的抗体制备、表达差异分析、功能初探等相关研究,有望解决诸如品种驯化、养殖和运输过程造成的生活条件恶化、疾病暴发等因素造成的养殖业受损或受阻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研究发现了蜉蝣目祖征最多的中国古丝蜉稚虫,并为其建立一新科。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被湿地国际列入“东亚—澳大利亚鸟类保护网络成员”。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研究组的蜉蝣分类研究进入活跃期,在如《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专业期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开启了我国蜉蝣研究的新阶段。

    2005年,孟阳春和匡海源受到中国昆虫学会蜱螨专业委员会表彰。

    2006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

    2007年,江苏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范围有所调整,并更名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京师范大学白鱀豚研究团队揭示白鱀豚在多个MHC座位(DQB、DRB、DRA和MHC-I)中具有与其他陆生哺乳动物相当的基因多态性及强烈的平衡选择和基因内重组。同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江豚的遗传多样性降低,尤其以长江江豚最为显著,提示人类活动是江豚遗传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2008年,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傅洪拓课题组对青虾进行分子标记全面筛选,通过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获得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11个,为分子技术辅助青虾选育奠定了基础。同年,南京师范大学水生哺乳动物研究团队发现江豚的3个地理种群呈现出显著的遗传结构但不存在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种群历史分析显示江豚曾在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期间发生一系列的种群扩张事件,是现有系统地理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的周开亚、杨光教授课题组对水生哺乳动物的研究长期且深入系统。白鱀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课题组成员等于1958年首次报道在长江下游发现白鱀豚,1977年查明其分布范围,纠正了国际流传数十年的白鱀豚仅分布在洞庭湖及相邻长江段的认识。白鱀豚早期一直归于亚河豚科Iniidae。但周开亚教授等发现它是另一类古老齿鲸的现生代表,通过其骨骼和胃的研究,建立了白鱀豚科Lipotidae。这是20世纪在现生鲸类中唯一的新建科级分类单元。白鱀豚科的建立获得了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各国学者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有力支持。该小组2005年根据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也支持成立白鱀豚科。
    该研究小组还首先指出中国海域的瓶鼻海豚包括2种,江豚包括3个亚种。在亚洲首次发现淡水豚化石Prolipotes yujiangensis是我国唯一已知的中新世鲸类化石,证明白鱀豚类在约2000万年前曾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江河中。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动物志哺乳纲第九卷·鲸目、食肉目海豹总科、海牛目》,还积极参与我国鲸豚类的保护和救助工作,建议并参与论证了多个保护区的建立和建设,为保护和研究中国鲸豚类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鲸豚研究团队在国际高水平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报道了白鱀豚全基因组的序列测定与分析工作,对揭示鲸类的进化与水生适应机制、白鱀豚的濒危机制与灭绝原因以及长期保存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信息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意义。成果发表后得到Nature Asia的亮点推荐并得到Science Daily、Earth Times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网等媒体的报道。
    此外,南京师范大学的周开亚教授领衔的研究组对我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鉴定出中国海域的丽龟,证实我国有5种海龟。他们还对壁虎进行了系统研究,命名了耳疣壁虎、文县壁虎等新种,对若干重要系统学问题进行了厘订和重建,如提出我国和日本的多疣壁虎实际包括2个不同的种——铅山壁虎和多疣壁虎。他们利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提出了壁虎类高级阶元新分类系统的建议,把壁虎中的鳞脚虎科改订为三个科,即鳞脚虎科、棱趾虎科和刺尾虎科,近些年报道了多个壁虎新种,昌宁半叶趾虎、惠水半叶趾虎、大别山壁虎等。还对蜥蜴亚目和其中的五大类群(壁虎类,蚓蜥类,石龙子类,鬣蜥类和蛇蜥类)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和重建。另外,他们还通过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证明黑斑侧褶蛙在更新世冰期有两个避难所。一个避难所在华东和西南高原的较低海拔地区,另一个在朝鲜半岛。首次证实更新世的气候事件对东亚的两栖类的历史分布和种内歧异有显著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蜉蝣目研究组长期从事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报道了大量大陆地区的蜉蝣种类,发表了超过100篇相关论文,并由尤大寿和归鸿(1995)完成了《中国经济昆虫志·蜉蝣目》的编写工作。目前以周长发教授为主要研究人员的课题组对蜉蝣的起源、进化、分类等各方面开展深入专业研究。蜉蝣是一类水生昆虫。现存种类保留着一系列原始特征和独特特征,对探讨和研究有翅昆虫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研究组近十年来,在河豚健康养殖及综合利用方面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如“暗纹东方鲀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获199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养殖条件下暗纹东方鲀控毒和健康养殖技术”获2002年江苏省海洋渔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暗纹东方鲀人工种苗工厂化繁育”等4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虾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生甲壳动物,但虾蟹病害尤其是新型病害一直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颤抖病”是近年来危害最为严重的疫病之一,2008年被农业部列为三类水产动物疫病。南京师范大学王文教授课题组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技术证实该病致病原是一种新型水产动物病原微生物——螺原体,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水产螺原体病原。项目组围绕这一原始发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成果《水生甲壳动物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及其防控关键技术》获第三届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虾蟹新型疫病——螺原体病的研究及防控关键技术》项目获201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经济水生甲壳动物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些成果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重要且快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近些年,南京师范大学相关科研人员还主编或编著的科普专著多部,例如《海洋常见动物门类及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2019,科学出版社)、《大江豚影》(2021,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基础动物学》(2022,科学出版社)、《生命年轮: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渊源与历史》(2022,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
    2022年3月,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主导组织江苏省动物学会专家出版了《南京水生野生动物识别手册》。
    2023年9月江苏省动物学会领衔出版了《江苏常见野生动物图鉴》。
    学会还积极组织在苏科研院所、动物保护基地、警犬研究基地、各级自然保护区等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科普活动。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始建成于1998年,占地面积1026亩,是集娱乐休闲、动物知识普及、科学技术研究及野生动物保护四大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也是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和江苏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馆藏标本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形态生动、典型多样,其中包括许多水生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地衣、菌物、植物等模式标本和代表种类,也有少量如企鹅、袋鼠、栉蚕等珍贵孑遗生物代表。是开展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先后荣获“栖霞区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年均参观人数超过一万人。博物馆积极参与开展科普宣传,每年都与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上海办事处、省林业局、省动物学会、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南京市公安局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察支队、红山森林动物园等共同举办“爱鸟周”科普活动。为期一个月,受众10万人。通过带领市民前往江边实地观察南京段长江野生江豚,让大众能够对长江江豚有直观的了解,对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建立深刻认识,例如仅2019年度就组织了18场,受众超过500人次。参与科普比赛或观测大赛,例如蝴蝶观测大赛、城市观鸟大赛、南京市科普演讲比赛良好地提升了参与者和观众的科学素养。省内众多专家学者积极投入科普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行动当中,例如2020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陈炳耀教授受邀参加央视《科学动物园》节目并做客金陵图书馆参与“江豚公益大讲堂”。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南师生科人’、‘大话浮游’)等科普平台积极宣传各项主题科普活动,并结合省动物学会官网、江豚保护协会官网等对省内科研人员的重要科研成果与科普资源进行推广宣传,例如科研论文、科普专著、保护建议与政策咨文等。